新刊速递 | | 2023年第2期
目 录
CONTENTS
NO.2 2023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与实践
何怀远
哲 学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西方传统、核心指向与思想效应
沈江平 丁耀鹏
意识、自我意识与精神
——黑格尔《伦理体系》中的欲望辩证法
翁少龙
经 济 学
数字经济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推动机制与路径选择
邵 军 杨 敏
全国统一大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架构
刘雅珍 刘志彪
需方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其
商业信用融资?——基于供需视角
于 波 范从来
社 会 学
农村互助养老长效机制:
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王 辉
超越公益性:论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民性
张录法
法 学
我国行政执法“黑名单”制度实践中的
问题与法治化进路
冯 辉 张 艺
土地经营权出租人解除权行使规则构造
蒋 平 袁文全
新闻传播学
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
逻辑建构与策略优化
沈正赋
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家话语能力的
要素分析与提升路径
张 薇
钟山文艺论坛
美育社会参与及审美经验的重塑
殷曼楟
“乐—图”互文与现代图像叙事的修辞向度
张 伟
文 化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机理与实践展开
暨爱民
长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
基本维度与价值形态
何 淼 徐梦洁
文章摘要
- ABSTRACT -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
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规律的认识与实践
何怀远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还在于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并自觉遵循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规律作为社会行动规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实践的基本要素—环节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具体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价值指向、根本任务、方法论原则、立场观点方法、科学性要求、评价主体等内在要素—环节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联系的科学认知。正是党对这一基本规律的科学认识和自觉遵循,保证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沿着正确方向与时俱进,使党的治国理政实践得以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下成功展开。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西方传统、
核心指向与思想效应
沈江平 丁耀鹏
西方思想史上所隐含的具有独特思想传统的共同体思想谱系和话语逻辑,培植着马克思共同体思想诞生的深厚历史土壤。溯源可见,共同体思想有其运行的内在架构,贯穿始终的逻辑主线没有脱离个体和整体关系的范畴;“共同体”和“国家”的概念存在着由互相缠绕逐步走向分离的趋势;共同体思想的发展也愈加突出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对共同体思想的考察推动我们理解和提炼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核心指向,包含着对共同体哲学前提的认识、“自由人联合体”的创新表达以及对实践路径的持续追问。马克思之后,“共同体”同“国家”的概念区别被进一步提及和深化;西方学者同样在探讨向“大同世界”转换的理论范式;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适时提出引导两种不同制度差异下的共同体共存成为可能,这是人类通向真正共同体的中国智慧的阶段性阐发。
意识、自我意识与精神
——黑格尔《伦理体系》中的欲望辩证法
翁少龙
黑格尔在《伦理体系》中展现了不同于人们所熟知的那个客观唯心主义者的形象。在这部著作中,黑格尔将人在经验意识中的欲望及其满足作为构建道德主体的基础,进而在物质生产维度塑造了个体在市民生活中的存在形式。从自然的本能欲望出发,黑格尔论述了朴素的家庭道德关系,并从家庭的解体和道德的冲突中阐明个体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并据此论述了从道德向伦理的过渡方式。而在精神这个最后环节中,个体完全是从绝对伦理性出发来实现其欲望的满足,这是欲望辩证法的最高阶段。在这个作为民族精神的阶段,个体既达到了保存其个体性的目的,又实现了与共同体的同一。黑格尔认为此时个体才真正实现了其作为正义和自由主体的最终目的。
数字经济与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
推动机制与路径选择
邵 军 杨 敏
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支撑。基于新发展阶段下出现的新现象新困境,现代化产业链供应链应能够在面对严峻国际竞争时实现创新领先,在面对复杂外部冲击时保障安全可控,在面对人类共同命运挑战时践行绿色发展。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产业链供应链发展水平得到不断提升,但由于缺乏足够的工业化积累,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仍面临创新能力相对较弱、安全性问题突出、绿色化转型任重道远等现实挑战。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为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带来了重大历史机遇,数字经济将从提升创新能力、安全可控能力、绿色低碳发展能力等方面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方面的作用,应从宏观、中观、微观等多个层面上精准施策,深入推进。
全国统一大市场: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基础性架构
刘雅珍 刘志彪
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一个最重要的基础性架构。以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为抓手推进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不仅可以为新发展格局构建提供重要支撑,更能有效打通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构建中的堵点和痛点。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构建新发展格局二者不仅在理论、历史和现实层面有一致性的逻辑,更是在目标、趋势和前景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联关系。新发展格局的构建需要更好地发挥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巨大市场规模、完整市场结构和强大市场功能的促进作用。
需方企业金融化如何影响其
商业信用融资?——基于供需视角
于 波 范从来
本文基于供需双方视角,采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数据,实证检验了需方实体企业金融化对其商业信用融资的影响机制、作用效果及异质性表现。研究表明:需方企业金融化显著降低了商业信用融资规模,且在控制了内生性问题后结论不变。存在代理问题与套利空间的企业,金融化对商业信用融资的抑制更显著,表现为逐利动机而非预防性动机。机制检验表明,需方企业金融化通过影响实业业绩和企业风险,进而影响企业商业信用融资的获取。进一步研究发现:需方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差异会导致金融化作用效果的非对称性,在国有制、高融资约束和低市场地位的企业中,金融化对商业信用融资的抑制效果更强。因此,强化内部治理和外部监督可以削弱需方企业金融化的负面影响。
农村互助养老长效机制:
理论建构与实现路径
王 辉
面对农村深层老龄化的严峻态势和养老服务不足的现实短板,互助养老成为纾解农村养老难题的新出路。当前这一模式在广大农村遍地开花,但长效运行受阻。通过对多地互助养老的持续追踪,发现其面临资源筹集能力薄弱、组织运行欠佳、老年人参与水平较低、社会连带效应有限的困境制约。运用福利多元主义、社会运行理论建构农村互助养老长效运行的“四重机制”,即资源筹集机制、组织运行机制、老人互助机制和社会连带机制,它们在特定序向的基础上相互影响和作用,构成长效运行的制度基础。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要系统优化“四重机制”,以形成互助养老长效运行的良性格局,进而完善农村基础性和普惠性养老保障体系。
超越公益性:
论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民性
张录法
“公益性”价值取向是对医疗卫生事业市场化的回应和纠正,是一种“衍生”出的价值取向,而“人民性”是中国共产党一贯坚持和贯彻的价值取向。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民性”是对党和政府长期以来所坚持“人民性”的继承与发展、自觉与明确。“人民性”是一种超越“公益性”的价值取向,具体体现在:“哲学思维”的超越、“战略定位”的超越、“发展动力”的超越以及“评价标准”的超越,应当成为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核心价值取向。坚持医疗卫生事业“人民性”,将促进医疗卫生事业自身的高质量健康发展,促进健康中国人和健康中国的全面实现。在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中彰显“人民性”价值取向,应当坚持“公正均等”“四全统筹”“共建共享”和“人民满意”的实践原则。
我国行政执法“黑名单”制度实践中的
问题与法治化进路
冯 辉 张 艺
行政执法“黑名单”制度是融合了声誉、资格和利益的复合型行政约束和惩戒制度,是我国信用法治建设体系的核心。审视我国现行的行政执法“黑名单”制度发展和实践历程,虽然正在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但法治化水平不足。在分析当前我国行政执法“黑名单”制度实践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立法模式、认定标准、联合惩戒措施的内容设置以及程序性规则等方面提出推进行政执法“黑名单”制度法治化进程的路径和对策。
土地经营权出租人解除权行使规则构造
蒋 平 袁文全
在“三权分置”改革背景下,租赁已成为农地流转的重要方式之一,但规模化流转实践表明农地租约具有异于普通租赁合同的诸多特殊性。农地租约出租人行使解除权的核心要义是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同时解除事由的规范基础需要遵循“特别法优于一般法”的适用次序。在农地租约出租人解除权行使时,需要对催告解除中合理期限、解除时间予以适农性改造,并且承认规模化流转中出租人解除权行使的不可分性,以便较好地维护农地租赁市场的稳定。在农地租约解除权行使的法律效果方面,应重点关注恢复土地原状的具体方式,尤其是对于农地添附物的处置应当符合绿色原则要求。
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的
逻辑建构与策略优化
沈正赋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在国际传播逻辑建构中,通过对中国国家形象真实、立体、全面的展示,让国际社会在心理上信任和信赖中国;通过对中国国家形象的愉悦感涵养与体验,让国际社会切身感受到中国国家形象可亲可爱;通过“四个自信”的彰显,实现国家尊崇感的型构与分享,让国际社会对中国国家形象产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在新媒体传播时代,中国国家形象国际传播要善于遵循国际传播的新规则和新形态,实现传播策略与方法的最优化和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进而形成同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家话语能力的
要素分析与提升路径
张 薇
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需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其核心在于提升国家话语能力。本研究通过构建国家话语能力的钻石模型,深化要素分析,针对公共卫生事件背景下国家话语能力的薄弱环节,坚持把握多样性与平衡性统一、主导性与对话性协调、精准性与广泛性兼容的原则,从话语资源、话语主体、话语表达、话语传播四个方面完善提升路径,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美育社会参与及审美经验的重塑
殷曼楟
当代美育发展的方向之一即美育服务社会。就此而言,美育要求超越传统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美育的社会参与,审美经验则在其中发挥着贯通作用。美育社会参与可视为重塑审美经验、培养审美能力、建设社会交融关系的过程,而审美经验自身的性质也为此提供了条件。鉴于此,需要发挥审美经验高度感受性和情感化的优势,让审美能力的培养有效参与个体社会知觉能力的形塑过程。以美育机构为平台的社会参与式美育实践则有助于推动美育创造性地提供社会交融关系,在美育过程中提高参与者的情境判断力与沟通解决问题的能力。美育社会参与下的审美经验重塑路径需要重视功能性与过程性,在审美内容建设中注重个体关怀与社会关切的统一,而美育实践也需重视当地性、情境化、多元化和反思性。
“乐—图”互文与现代图像叙事的修辞向度
张 伟
技术媒介的发展推动了音乐符号的文本化实践,也创构了“乐—图”互文的叙事新形态。罗兰·巴特对“图—文”关系的修辞定位为“乐—图”互文提供了身份参照,艺术史上乐、图共谋性的审美实践与知识生产为现代意义上的“乐—图”关系提供了经验形态。依据符号表意比重的差异,“图主乐从”与“乐主图从”成为“乐—图”互文实践的两种主要文本结构,其中两种符号释义指向的关联程度决定了这一结构模式的修辞属性。而“乐—图”互文对图像叙事感性特征的强化、视觉信息的弥合、图像符号的时空承接与转化以及预述机制的架构则代表了这一修辞意指的显性表征,它在佐证这一互文样式修辞身份的同时,对技术媒介治下当代艺术的释义实践同样不无启发。
以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逻辑机理与实践展开
暨爱民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架构中,表现为明确归属意识和情感趋同的文化认同是一个至为重要的核心概念。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历史逻辑,展现了文化认同确立共同思想观念、价值信仰、行为模式和凝铸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大力量。基于文化认同,中华各民族在共同历史过程中自觉形成了一体性意识和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为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统一筑牢了精神基石。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是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
长江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的
基本维度与价值形态
何 淼 徐梦洁
在“把长江文化保护好、利用好、弘扬好”的新时代文化发展进程中,对长江文化资源进行系统梳理,明确其保护利用的基本维度和价值形态,是弘扬长江文化的基础性工程。从时间轴线、主题轴线、生态轴线出发,以南京为例,长江文化资源可分为体现区域文明起源的史前文化资源、体现滨江古都特色的文化遗产资源、体现南京红色基因的革命文化资源、体现时代建设成就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体现绿水青山理念的生态文化资源,具有历史传承的绵延性、文化谱系的完整性、精神价值的代表性等基本特点。长江文化资源的保护关乎民族文化自信,必须做好文化基因维度下的原真性保护、文化安全维度下的整体性保护与文化生活维度下的活态化保护。长江文化资源具有精神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等多重价值,分别表现为中华文化符号、流域文化资本与生态文明场域。应通过文明实践涵养、文旅融合赋能、文化场景营建、数字科技演绎实现长江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推动长江文化资源融入当代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助推当代中国文化根柢的塑造与全体人民的精神共同富裕。
本刊坚持原创,欢迎转载
版权所有,如转载,请注明:
本文转载于南京社会科学
欢迎个人转发
媒体转载请联系后台授权
投稿网址:http://www.njsh.cbpt.cnki.net
联系电话:025-83611547